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汽车热点解读
★前五年回顾:
◎产业发展:汽车、钢铁产业在转型中实现新发展。
◎交通畅通:取消二级公路收费。武汉轨道交通2号线开通运营。
★2012年回顾:
◎产业发展:(武汉)东风本田二厂项目建成投产,上海通用武汉生产基地开工建设。(十堰)全力服务东风公司,东风装备新工厂、东风特汽、三环专汽、同创汽车同步器、川路汽车等项目竣工投产;国家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。徐工金三角随车吊、苏州朗格电动车等项目落户。被科技部授予“国家商用车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”称号,大力开展非法拼装车“清剿战役”,净化了汽车市场秩序。驰田金钢荣膺“中国驰名商标”。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和湖北医药学院获硕士学位授权。(襄阳)汽车产业因宏观环境影响有所下降。(荆州)被确定为省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。
◎新能源汽车:(襄阳)新能源汽车产业成倍增长,宇清传动插电式商用车自动变速驱动系统项目列入国家“863”计划,东风股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开发项目列为工信部技术创新工程。(武汉)新增电动公交车200台。
◎汽车消费:(武汉)精心组织国际汽车展。(襄阳)全面推进汽车文化产业园建设,
◎节能减排:(武汉)启动PM2.5监测。淘汰“黄标”公交车740辆,新增电公共自行车2万辆。
◎交通畅通:(武汉)迈入“地铁时代”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建成试运营,全国首条穿越长江地铁在汉诞生,市民出行更便捷、更舒适。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建设获国家正式批复。建成慢行交通系统50公里,改造社区道路1281条。(十堰)50条背街小巷、6处交通堵点和公园路改造完成,车城广场基本竣工,出租车行业文明创建经验在全国推广,车窗抛物、行车“加塞”等专项治理取得新成效。(襄阳)综合治理市区交通拥堵初见成效,
★未来五年计划:
◎产业发展:(襄阳)实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培育工程,计划到2016年形成100万辆整车、180-200万台发动机、100万台变速箱、200百万根车桥的生产能力。
★2013年计划:
◎产业发展:引导汽车行业加快调整和重组。(武汉)全面推进大光谷、大车都、大临空经济区和大临港经济区建设,做强整车,做大配套,积极引进发动机、变速箱、汽车电子等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,完善汽车产业链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。加快上海通用武汉生产基地及配套产业项目、东风史密斯专用车等一批项目建设。推动东风雷诺、变速箱生产项目、三一重工塔吊等一批项目签约落户。制定汽车、装备制造等9大重点产业产品配套路线图,着力引进行业龙头和配套企业。(十堰)全力培育千亿级汽车工业、千亿级县域工业和千亿级园区工业。竭诚服务东风公司在十堰的各项事业和国际合作,共建国际商用车之都。在做强做大汽车产业、落实《政企共建百万量级汽车城合作框架协议》、助推东风公司提能增效并辐射带动地方工业不断扩张,调整汽车产业内部结构,地方汽车工业要与东风配套发展、互补发展、错位发展,致力发展专用车和关键零部件,力争专用车突破15万辆。深化国家商用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创新示范区创建。积极争取国家级、省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,大力支持双星东风、东风小康、平云工贸、湖北运银、房县聚达等企业开拓国际市场。东风公司总医院第二临床学院、妇幼保健院新院选址建设。(襄阳)加快实施以东风公司为主体的“四个百万”工程,加快建设东风特种车基地,引导关键零部件集聚发展,促进汽车零部件产业完善链条、做大规模、提升层次;重点抓好东风乘用车零部件产业园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,以培育北斗导航、汽车电子等产业为重点,力争建成国家动力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、国家汽车零部件检测重点实验室。
◎新能源汽车:(襄阳)以东风新能源汽车阵地为龙头,加快新能源整车基地建设,引导关键零部件及材料产业集聚,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、规模化发展;全面完成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的示范任务。(武汉)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,新建新能源汽车等一批工业技术研究院。
◎汽车消费:抓好国家节能产品惠民、汽车以旧换新、降低流通费用等政策落实。(十堰)落实国家节能产品惠民、老旧报废汽车更新补贴。(襄阳)建设中部汽车信息服务外包基地、全国汽车零部件电子商务平台,全面推进汽车文化产业园和文化科技产业园建设,规划建设全国汽车交易中心和农产品交易中心。争创国家级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。
◎节能减排:(武汉)淘汰更新1000辆“黄标”公交车,加强机动车尾气等污染防治,清理净化公交车身广告。(十堰)强化大气污染防治,启动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,形成PM2.5监测能力。
◎交通畅通:加强和完善农村公路管护机制。(武汉)推进“公交都市”建设。实施多元网络、枢纽支撑、公交提速、低碳公交、智能公交、慢行交通、需求管理、服务提升“八大工程”,加快构建安全、便捷、高效、绿色的公共交通体系。推进武胜路、汉口北、前川公交枢纽站和雄楚大街快速公交系统建设,规划建设武汉火车站至汉口火车站快速公交系统。调整优化公交线网,实现与轨道交通无缝衔接。加快形成中心城区通达新城区重点乡镇和客流集中区域的公交线网。坚持公共利益优先,改革客运出租车运营管理体制机制,促进出租车行业健康稳定发展。提高公交运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。开通25条微循环公交线路,增加中型公交车辆300台。增加主城区至黄家湖大学城、藏龙岛、盘龙城等新兴居民聚居区公交班次。更新改造公交站点100个。建设和平大道、友谊大道、徐东大街公交示范专用道。全市65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轨轨、地铁。继续为新入学的全日制大学生每人赠送一张100元“武汉通”公交乘车卡。在公交线路上推广应用WiFi网络。公交出行分担率由39.7%提高到42%。修编全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等一批专项规划,全面推进轨道交通建设,建成4号线一期、1号线汉口北延长线,与2号线一期形成“工”字形轨道交通网;加快建设3号线一期、4号线二期,开工建设1号线径河延长线、2号线机场线、6号线一期、7号线一期、8号线一期,抓紧做好5号线、29号线前期工作。推进城市环线、过江通道和快速路建设。制定实施交通管理服务水平提升三年行动计划。加强源头治理,严格路面管控,切实改变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违章行驶、乱停乱放现象。缓解市民出行难题。新增机非隔离护栏100公里,创建非机动车交通秩序示范路;全面完善三环线交通管理设施。改善出租车司机工作条件,进一步解决好吃饭难、如厕难、停车难等问题,新建加气站13个、休息点30个。(十堰)中心城区启动建设5处以上立体停车场。(襄阳)大力发展公共交通。制定实施公共交通发展规划,更新城市公交客运大巴200辆,新开公交线路2条,新增里程100公里,建设一条快速公交示范线路,改造建设公交港湾式站台20个,基本实现主城区公交线路全覆盖。(荆州)更新和新增城市公交车100台,新建公交枢纽场站1个,开办残疾人免费公交卡。